彎把是公路車的特色,這點就不用多解釋了。除了款式之外,選購彎把時要注意的規格有三個,我明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解釋...
Width : 把手兩側的距離
Reach : 平把位到上把前緣的距離
Drop : 平把位到下把位的距離
再來,不論各廠家是怎麼區分的,我個人大致上將彎把分成三大類,傳統(古典)把、人體工學把、小彎把。分類有了,接下來看看有什麼差異
1. 傳統把 Classic,下圖這支是 Deda Newton Shallow的傳統把
這個把型有著寛廣的下把空間、下把水平的設定以及向前斜下的上把位。這三個特色結合在一起,握下把的干涉很少,動作的自由度高,並且可以用更前傾的姿式讓風阻更小,同時重心更接近曲柄的前端。一般來說傳統把的Drop 會比較大,把位變換時會明顯的感覺到上半身姿式的變化。早前的車子變速撥桿是固定在下管的,所以這個把型可以說是針對握下把而設計的。缺點的話,主要就是上把位及平把位的空間相對很窄,想要輕鬆騎也會變的不太輕鬆。
2. 人體工學把 Ergo,下圖這支是 Syntace 的人體功學把
我猜想是因為剎變把出現後,車手不再為了變速而要趴著握下把,反而需要較長的時間握著上把位,因此有了人體工學把,它改良了傳統把在握上把位時空間比較小的問題,也同時保留了一段水平的下把空間。它的優點就是攻守兼備,而缺點當然就是 [樣樣通 = 樣樣鬆] 。由犠牲了下把位的自由度,換取上把位的舒適度,算是一個折衷方案。
小彎把最主要的特色應該就如其名,絶對不是"小"... 是 "Compact"。我猜想會有這個把型出現,當初的想法大概是 "即然車手不再需要一直趴著,那不如就針對上把位來重新考量把型" 於是造就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把型。小彎把主要是Drop小,使用起來的特色就是上、下把位變換時上半身姿勢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跟上面的傳統把對照,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兩個剛好是向反的理念。小變把的上把位空間很大,剎變把更好握,騎姿當然也較輕鬆、舒適。而下把位幾乎沒有水平的空間,握下把位抽車時手部空間受到限制,無法作出相當前傾的動作。可以說是完全針對上把位設計的把型。
大致上來說,這是我對變把的基本認知。當然各家也會針對旗下的彎把作一些改良,而這些改良端看這些特殊設計是不是你需要的。比方說,上圖那支Syntace把手為了增加上把位及平把位的舒適性,平把後有向後6度的設計。3T的小彎把為了改良握下把時的操控性及手部的靈活度,有了下把位比把位寛的設計並且加大了Drop。FSA的小彎把則是Drop更小,但加長了下把的長度,使用著視需求裁掉用不到的部份。各式各樣的差異,就看消費者如何取捨了。
至於剎變把的安裝方式,原則上是因人而異。但... 還是有一個所謂的 "標準",不然把型就沒什麼意義了。我所認定的 "標準" 是 "剎車桿下緣與下把位下緣的延長線切齊,如下圖紅線所示
早幾年SRAM還沒進入市場前,各家的把手大概都是以CAMPY及SHIMANO的剎變把去開發的。而這兩家的設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同一支彎把裝上不同家的剎變把,也會產生差異。主要在於上把位的角度及上把位可以握的空間。
剎變把裝上後,彎把的角度調整也有差異。傳統把是以下把為主,所以在安裝是最初的設定值是 "下把與地面水平"。小彎把是以上把位為主,想當然爾,初始設定是以上把位與地面水平。
以上是我對彎把的概念,供大家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