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20140813 O SYMETRIC 52/42

星期一向卡濕拿回這組 O SYMETRIC 52/42, 心內一直在想 "會不會踩不動?" 哎... 掙扎啊!!目前較易取得的三種非圓盤 Ridea , Rotor , Osymetric. 其中RIDEA及ROTOR 都算是橢圓盤, 而OSYMETRIC 卻不太"像"橢圓. 仔細看, O盤的右上及左下, 有一齒是平頭的, 在那個位置... 轉的角度變的很大. 這個角度, 我個人認為是兩個產品的關鍵差異!!

我個人的看法是....R牌是依正負齒數推算橢率設計的, 它本身還是個橢圓型. 在開發上有個困難點, 當正負齒數變大時, 最長邊的齒數會變的很少. 這會讓前死點的一個"點"變得難過去. O盤的齒片在設計上就不是以 "橢圓" 為出發點. 他是非圓盤的圓盤... 應該是說, 以52正負4來說, 他就是用56, 48劃個二個同心圓, 然後從56的4點左右的位置劃一弧線接上48的7點左右位置. 再把這個弧反過來作成一個看來橢圓, 但又不橢的圓... 我騎過RIDEA的盤, 但這組O盤還沒騎過, 估計要到週六才有機會試車. 但我就它的結構上看來, O盤跟橢圓盤踩起來應該是不太一樣的. R牌的盤踩起來跟著橢圓的變化, 感覺是漸漸變重, 再漸漸變輕. 進出上下死點的變化是很線性的. 而O盤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離開上死點時是漸漸變重, 而進入下死點時卻是突然變輕... 感覺上像是下死點消失. 另外, O盤沒有角度調整的選項. O盤認為最大徧離點在117度是最理想的, 其他角度效果不佳... 所以不用調了... 與其慢慢試角度, 不如就用O盤認定的角度吧!!

概念上大略是這樣子, 綠色是48T的大小, 淺紫色是52T的大小, 黃色是56T的大小. 粗黑線是曲柄, 紅線就是O盤的型狀. 所以, 最大齒通過後並不是像橢盤那樣漸漸的退到48T, 而是快速的降到48T. 也因為這樣快速的變輕, 所以為48~56T之間爭取到最大程度的 "漸漸變大".

卡濕交給我時, 有提醒我 "轉速要HOLD住", 我想這也是O盤的問題點... 因為O盤這樣的設計讓上下死點可以更快速的通過, 增加迴轉的順暢度. 跟R牌的相比, 理論上O盤下死點會更快過去. 但缺點就是變重的幅度太大, 若轉速HOLD不住, 再加速的強度會更高. 在實作上, 看到坡時, 就要先變好檔了. 若進坡才換檔, 反而會消耗更多體力. 而特別是用在幾乎會平路的ITT, 相對於爬坡, 轉速比較容易維持. 在效果上應該會更有優勢. 我是打算先裝在TT車上啦~~ 這個齒比要拿來爬山, 我還得再找飛輪.

最後是開發背景..我個人的見解是 ....
O盤比ROTOR早了十幾年, 在那個年代是以力矩為主要訓練方向. 所以快速通過上下死點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到了2005年開發出ROTOR, 這時己經是迴轉速的時代, STD的小盤降到39T, 大家都踩著90轉左右. 通過上下死點己經是基本功, 反倒發現, 前後死點的出力被浪費了. 因此才利用橢率開發橢圓盤.... 兩沒有優劣, 還是要看人用的. 
2014/08/14 提前把它裝好了,也試過車了!結論四個字「勝之不武」。52/42踩起來像CT,什麼玩意兒嘛!它踩起來跟橢圓盤真的是兩回事!橢盤是上下死點很好過,o盤則是下死點很好過,上死點幾乎消失。而且不會有橢盤突然變重的感覺,它的角度設計的很好。我握休息把時,上死點都幾乎沒了~
試車回來, 比較不理想的是上大盤有點頓. 而且容易掉鍊, 難倒非圓盤就一定要裝擋鍊器嗎? 這點卡濕也有提醒我 "要找功夫好一點的店家裝"~~
只好再次檢查前變的角度. 發現.... 只差了一點點... 真的只有一點點!! 如果是圓盤的話, 這麼小的角度大多可以正常上下大盤. 可這組O盤並沒有上鍊點... 我想想, 就調到完全平行吧, 看看有什麼差異.

喔~~ SHIT!! 這真是太神奇了!! 我才明白, 原來非圓盤對前變速器的調整要求很高, 只要調到要求的範圍內壓根不需要上鍊點!! 變速器的原理就是利用 "落鏈" 來達到換檔的目的, 所以, 愈會掉鏈的話, 理論上應該會愈容易上鍊. O盤(或橢盤)就跟SRAM的缺齒飛輪一樣, 在負齒數的位置, 應該很容易落鍊也很容易上鍊. 因此, 只要調整的精度夠, 順暢上下鍊應不是什麼問題才是.
這玩意兒真的是好物啊~~ 哈~~ 以後不怕騎平路了!!